最新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已达660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至少有100多种,平均每年递增4至5种。11月23日,2024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2024学术年会暨外来入侵物种前瞻性预警和高效精准控制创新论坛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多位专家对如何推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进行了交流。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作了题为“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国家粮食安全”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农作物病虫害是我国的主要农业灾害之一,重大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达60~70亿亩次,年防治达60~80亿亩次,潜在的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元。
病虫害防控在提高作物产量和保障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2021年全国农作物发生病虫害面积达60亿亩次,经过病虫害防治,挽回产量损失2500亿斤,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8.3%,其中小麦通过病虫害防治后挽回产量损失730亿斤,占总产量的26.3%。尽管化学方法防治效果明显,但一些副作用也显现了出来,当前,我国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基础研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未来有望在实践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后,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孙文献作了题为“水稻抗病种质创制的新策略”的主题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教授杨青作了题为“昆虫几丁质表皮的合成与组装”的主题报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何自福作了题为“危害广东蔬菜作物病毒的演变及其防控实践”的主题报告,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精彩的学术交流内容。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入侵生物数量和频率急剧增加,危险性也不断增加。外来物种入侵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在农业入侵生物传入后的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多组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农业和环境领域,在阐述相关机制的同时,为开发不同的防控和生态调控技术与产品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潜在和新发入侵生物的早期风险研判、监测预警、实时拦截和快速应急处置方面仍存在诸多难点和技术瓶颈。
本次论坛由广东省科协指导,广东省植物保护学会和广东省昆虫学会联合主办。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研讨和分享学科领域最新科技研究与应用实践进展。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通讯员:科记协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廖黎明、陈婷婷
来源:【广州日报】
四川中天伟能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20220150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