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标题:Soil microbial necromass carbon in forests: A global synthesis of pattern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期刊:Soil Ecology Letters
作者:Shan Xu , Xiaoyu Song, Hui Zeng , Junjian Wang
发表时间:22 Mar 2024
全文链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
本研究综合分析了全球93个森林站点的1704个数据值,探讨森林土壤表层0~20 cm土壤的微生物残体碳(MNC)、微生物残体碳比土壤有机碳之比(MNC/SOC),以及真菌残体碳比细菌残体碳之比(FNC/BNC)的空间格局以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相比热带、亚热带和地中海森林而言,北方和温带森林具有更高的MNC和FNC/BNC。然而,北方和地中海森林具有较低的MNC/SOC。相比阔叶和针叶森林,混合森林具有更高的MNC和更低的FNC/BNC。并且,阔叶森林的MNC/SOC高于针叶森林。此外,研究发现,MNC对于森林类型的依赖在不同森林区系中是不同的。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氮含量是影响森林MNC和MNC/SOC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年平均温度(MAT)、土壤pH和土壤粘粒含量均为影响FNC/BNC的重要因素。这篇综合分析对于气候变化下如何管理森林土壤MNC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森林土壤在碳储存和气候变化方面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占据了全球土壤碳库的16%~26%,并支撑和维持着森林生产力。然而,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稳定的潜在机制依旧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地球未来气候变化效应的精确评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成分之一,占据了土壤碳库超过一半的比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是由于微生物细胞壁物质(比如,脂质,脂肪酸、蛋白质等)通过化学或物理保护和土壤矿物质相结合,从而使之存储于土壤中几十年乃至上千年。因此,微生物残体碳的变化会对SOC的组成和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评估森林土壤MNC以及其对SOC的贡献,和探讨其驱动因素是迫切和重要的。
本研究综合分析了全球66篇文章,93个森林站点,1704个数据值(MNC:562;MNC/SOC:580;FNC/BNC:562)的数据,探讨森林土壤表层0~20 cm土壤的微生物残体碳(MNC)、微生物残体碳比土壤有机碳之比(MNC/SOC),以及真菌残体碳比细菌残体碳之比(FNC/BNC)的空间格局以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相比热带亚热带和地中海森林而言,北方和温带森林具有更高的MNC和FNC/BNC。然而,北方和地中海森林具有较低的MNC/SOC。相比阔叶和针叶森林而言,混合森林具有更高的MNC和更低的FNC/BNC,且阔叶森林的MNC/SOC高于针叶森林。MNC对于森林类型的依赖在不同森林区系中是不一样的。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氮含量是影响森林MNC和MNC/SOC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年平均温度(MAT),土壤pH,和土壤粘粒含量均为影响FNC/BNC的重要因素。这篇综合分析对于气候变化下如何管理森林土壤MNC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由于不同研究的取样时间,分析方法,以及不同的单个研究中MNC和AS转化系数的差异的影响,本综述中展示的结果依旧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标准的测定和计算MNC的方法,进一步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这对于未来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模拟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及团队介绍
徐姗(第一作者),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助理(兼职)。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并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近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累积机制,全球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目前已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Ecosystems, Biogeosciences, Plant and Soil以及Soil Ecology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22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1篇(含接收)。曾为生态和土壤领域十余个期刊审稿。
曾辉(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于1989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环境地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9年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自然地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景观生态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会景观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二十余项单位和社会兼职。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及宏观资源环境科学、景观与区域生态风险评估、城市与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及生态修复技术等领域教学及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包括科技部973项目专题、重大基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面上项目、部委及地方科研项目110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4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论文140余篇;合作出版学术专著(含教材)5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项(授权5项);完成各类研究、咨询报告90余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6次,其他各类科研和工作奖励13次。
王俊坚(通讯作者),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员、助理院长,广东省土壤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有机碳分子生物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关注植物-土壤-水体连续体中天然有机质分子的碳过程与环境质量效应。先后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等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广东省土壤学会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现任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副主编和6个期刊编委与青年编委,曾担任过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法国国家研究局等机构项目评审人。
来源:【Soil Ecology Le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