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接地气的大学教授——记怀柔区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何裕建教授
发布日期:2025-02-27

1.jpg

2.jpg

3.jpg

4.jpg

于书文


  2024年6月,风和日丽,万物勃发,正是小辛庄村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这天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何裕建教授开心地从村党支部书记李锰的手里接过了“荣誉村民”证书,周围响起热烈掌声。 


  何裕建教授百感交集。红色的证书,是对自己为村里做出贡献的认可和褒奖,也为自己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身份—京郊农民。出生于湖南永州之野的何裕建,他说自己本身就是农民出身,大学毕业后当过中学和职高教师,又成长为海外学者、大学教授,这次再回到农民,绕了一个圈儿。但他十分珍惜这份荣誉,几十年的学习深造、耕耘拼搏,最后能反哺乡村,在这片土地上亲眼看到自己学以致用绽放的花朵,非常欣慰。


  近年来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滥用,农作物的病害越来越严重,而产量、品质和风味却明显下降,水土污染、食品安全令人堪忧。


  何裕建教授在小辛庄村建立了土壤修复改良试验基地和博士农场,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当地农民最受欢迎的专家学者。当人们眼中高高在上的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走出了象牙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就成了最亮眼的、接地气的大学教授。


真言与诤言


  2013年,何裕建随着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建立来到怀柔区,担任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国科大位于燕山脚下,雁栖湖畔,是一处风景宜人适于科研的地方。


  春华秋实。何裕建教授于2004年12月留学10年后,从美国回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职,2006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内第一家“化学生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实验室,担任“化学生物学”课首席教授。他二十年来如一日,在自己工作和研究的领域里勤奋耕耘。在他人生的履历上写着这样的关键词:热爱与兴趣,责任与使命。他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出一份力,这是他作为一名学者的基本义务和担当。


  2016年12月,何裕建在国科大选区光荣当选为北京市怀柔区人大代表、区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这是何教授与怀柔当地深入接触之始。作为国科大教授和怀柔区人大代表的双重角色,何裕建非常希望能促成国科大与怀柔区更多实质性的校地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用自己的专长发挥代表的作用。


  前几年,何教授把目光放在了促进当地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方面的问题上。他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多条有关怀柔科学城衣食住行的建议。2018年,何教授的团队发现早期发展沟域经济的时候,冷水鱼的养殖都在河道周边,鱼类的饲料等化学物质对怀沙河水质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危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何裕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跟踪调研,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关于怀沙河水质调查及治理的建议”。他敢出真言,敢发诤言,用大量的数据材料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为怀山柔水的美丽做出了贡献。


  “脚踏实地,做好一个问心无愧、有良知的人。”这是何教授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为了拓展科学研究的深度,获得详实的一手资料,他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他的脚步踏遍了怀柔的山山水水。


  何裕建笑着说:“如果一件事对社会有益,对得起良心,哪怕有风险也值得去做。有道义感可以让人活得底气足、腰板直。”


  他也带领团队完成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以及重金属离子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检测转基因大豆中草甘膦含量,推动国家增补制定大豆中草甘膦等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不仅要有知识,更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良知的公民。”这就是何裕建的科研理念。


  2015年前后,北京雾霾很重。他和团队历时三年,突破重重艰难研究北京地区燃油质量与雾霾天气的联系,并起草了相关的治理建议,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何教授在开展关于燃油质量与雾霾关系方面的研究时,在燃油取样时进行得不顺利,他就想了个办法,买卡加油,扩大取样范围。在加油时留下样品。“很紧张呀”,何裕建眉头一紧,“本来我在做一件再正常不过的研究,却弄得像在干坏事一样,偷偷地。刚开始几次,操作不熟练,常由于用力过猛,把车后座弄得到处都是汽油。这是很危险的情况,想想就有些后怕。”后来的相关研究发表论文后,受到了国家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打开另一扇窗口


  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成立于2016年8月。学院旨在探索研发着眼于未来、能够重塑人类生活、技术进步的前沿性交叉学科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平台。2020年何裕建调任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同时担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未来农业科技的创新,无疑也是重要的课题。


  从2013年起,何裕建教授就开始关注、致力于解决柑橘黄龙病“可防可控不可治”这个公认的世界性难题。特别是2018年以来,湖南省江华县人民政府对此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调研与试验,何教授和团队提出了“基于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的黄龙病综合防治技术”,打破了柑橘黄龙病“可防可控不可治,只能采取三板斧砍树”的魔咒。他们在湖南江华县、江永县和广西容县等地的田间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帮助果农走出了返贫困境。


  何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土壤修复改良和生物防治这套技术不仅对治理柑橘黄龙病有极为显著的效果,对于帮助全国各地被农药化肥除草剂污染破坏了水土的其他农作物的病害防治、增产提质和恢复原有风味等,同样立竿见影。


  何教授认为除了阳光、空气和水,健康的土壤是植物的生存之本,是农作物增产提质的基本保障。他的课题组增加了“土壤修复改良和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专项课题,从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角度引导研究生将相关农业科学问题立为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打开另一扇窗口,农业和农村的广阔天地绚丽多彩。


  国科大校园紧邻怀北镇河防口村,是怀柔科学城北部核心区,村后的山上就是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这一带长城有著名的北斗峰、夹扁楼和鲤鱼背,古朴沧桑,十分险峻。长城南侧,就是盛产红肖梨的“老树沟”。沟内果园1350亩,有红肖梨树约6万株,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3000余株,树龄最长的达500多年。可这里的红肖梨近几年来石细胞量差异巨大,口感更是一个果园一个味道,忽好忽坏,急需提高品质。


  针对这些问题,2019年,何教授在同为区人大代表的河防口村姚新华家,通过土壤修复改良法分别试验成功了红肖梨、糖梨、雪花梨、核桃各一棵的增产提质。


  2021年初,一次人代会后,何教授想到长城上看看,约了怀北镇人大主席王秀红、农办主任李炎等镇里的同志登上了河防口长城。


  在欣赏大好河山的同时,何教授谈起在湖南开展柑橘黄龙病的研究和在姚新华家的增产提质试验,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红肖梨、板栗,都是怀柔声名远扬的特产,可这些年来,果品产量质量和口感,越来越差,影响品牌声誉,更影响果农收入。该如何解决?果农的需求与何教授的研究课题十分吻合,于是一项“农业+科技”的计划就在长城上一拍即合,一锤定音。王秀红和李炎积极协调,何教授于2021年4月开始在河防口村李博玉家的20来亩红肖梨园中进行增产提质试验。半年下来,10月秋收,即得到了明显的增产提质效果。


  “何教授团队为我们带来了能优化十多亩果园土壤的肥料,而且亲自教我们怎么施肥,通过改善土壤性质和结构,能真正提高红肖梨的品质,我们也能种出货真价实的有机水果!”果农李博玉高兴地说。


  2022年,在区园林绿化局和怀北镇政府支持下,何裕建教授团队对110亩红肖梨进行了土壤修复改良,红肖梨的色泽、口感显著提高,甜度提升25%,脆度、化渣度、水份、营养成份等均明显提高,而农残等指标明下降到符合国标。当年之内,即可让退化严重的红肖梨恢复正常,产量也达到3千斤/亩以上,价格也从每斤3元左右提升到5元以上。


  2023年,又进行了400亩的红肖梨提质增效试验,获得成功。何教授团队的科研项目给果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果农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2023年,国科大与怀北镇政府校地合作,在何教授、宁芮可老师的指导下组建起“土壤修复改良和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专项小组,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怀北镇土壤修复改良和生物防治试验基地”项目,获北京市教委2023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二等奖。此基地也列为国科大本科生实践基地。


  何裕建教授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土地和乡村有着天然的热爱与情怀,此生有幸受国家和人民培育多年,所学专业知识又正好可解决农药化肥除草剂滥用引起的农业种植退化问题,反哺用于袓国的农村大地上,践行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甚感欣慰。之前,乡亲们都用怀疑的眼光远远看着我。现在,我每次到村里,乡亲们大老远热情地给我打招呼,邀请到家里喝茶吃饭聊天,再苦再累也值了。”


  国科大距离河防口村的梨园不到4公里,何教授从校园过来一趟,用不了10分钟。除了进行科学研究,还为果农开设“田间课堂”,讲授水土健康、红肖梨病害和防治技术、果树日常管理等知识。他不光自己下村,还带着博士生、研究生们一起来。“我是农家出身,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很深的情感。”


  何教授还多次请有兴趣的村民们到国科大的实验室参观学习,让乡亲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为土壤“把脉诊断”


  乡亲们都说,何裕建教授是一位接地气的科学家、人大代表,是农民的好兄弟。


  2024年4月以来,何教授及其团队成了北房镇小辛庄村的常客。小辛庄村位于怀柔科学城南部,属于规划中的“科学田园”板块。为了给科学家赋能科学田园建设创造更好条件,8月17日,北房镇在试验基地启动了博士农场田园实验室建设,以便在更大范围开展土壤改良试验示范。何教授和他的团队在这里研究个性化种植方案、培训种植户,隔三差五到村里为农作物“把脉开药”。


  “一般的植物病害不仅可防可控,也可治。土壤修复改良技术,可以全方位修复和改良被严重损坏多年的土壤,具体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采取微生物降解农药残留、恢复土壤正常的酸碱值、降低盐渍化和重金属、提升有机质、均衡微量元素含量、筛选和使用分泌物对病虫害或农残敏感的益生菌组合等。”何裕建介绍。他们团队采用的相关产品和具体的操作过程生态环保,不会产生次生污染。


  2024年6月,实验团队对农场15亩花生、番薯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土壤进行了取样,经实验室检测土壤存在板结度、透气性、粘性等物理指标,pH、有机质等化学指标,益生菌等生物学指标不达标的情况,导致农作物出现产量变低、风味变差。于是团队针对该土壤状况进行“开方诊断”,个性化调理土壤,仅用3个多月就实现了土壤生态重构,土壤中各项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基本达到正常,亩均产量增加20%以上。


  金秋十月,博士农场田园实验室附近的花生陆续成熟。到了收获的时候,拖拉机翻起一垄垄花生,一串串荚果颗粒饱满、清香四溢。村里70多岁的老人李正红看到眼前的一切瞪大了眼睛,不禁发出感慨:“我这么大岁数,这么高的产量从来没有见过!何教授的技术可真牛。”


  据统计,农场试验田的紫衣花生较对照田商品率提高20%,产量共增加2000余斤,产值增加3万余元;板栗味红薯较对照田产量增加25%,产量共增加5000余斤,商品率提高15%,产值增加1万余元,均开创了历史。同时花生和红薯的品质也大有改善,吃起来有了小时候的味道。


  2024年11月17日,经北京盒马鲜生采销团队严格的安全检测和品质鉴定,小辛庄博士农场一万余斤蜜薯装车启运,发往专业仓储基地进行分选包装,正式进入盒马供应链。明年春天开始,博士农场及周边区域,将依托盒马鲜生等国内一线供应链启动蜜薯、高油酸花生和水果玉米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种植,实现以销定产。


  小辛庄驻村第一书记王硕说:“何裕建教授来到小辛庄村,开启了高质量建设科学田园的新篇章。”王硕的派出单位是怀柔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办公室,是何教授人大代表的“娘家”。有了这层关系,他们在小辛庄的合作发展更加顺畅。


  在何教授学生们的眼里,他是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张阳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跟何教授学了7年,先后完成了“柑橘黄龙病生物防治”、“梨树腐烂病菌生物防治”等学位论文研究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她说:“何老师想法奇特,很正直,是一位脚踏实地的人。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认真仔细,注重培养我们的独立科研能力,既指导我们做学问,也教我们处事做人。”她还说:“何老师教导我们要将科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不要拘泥于书本。当我看到春天梨花满园、秋天红肖梨挂满枝头,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科研工作,很有自豪感。”


  陈祎硕士介绍:“何老师重视调研,很随和,他走到哪里都能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利用化学和生物技术综合解决农业问题,其中运用土壤微生物技术、以及土壤化学物质分析等技术,跳出传统农业思维。”


  何教授确实是个大忙人。近年来,这位研究土壤修复改良的化学生物学专家一有空就进村。今年,更是把部分实验设备搬到了田间地头,将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就地研究解决。上午在这户的果园“看病”,下午又去那家的地里“科普”。村民们说:“何教授跟我们原来想象的教授不一样,他讲的我们都能听懂。我们处得就跟朋友似的。”


墙里开花墙外也香


  何裕建教授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用实实在在的心智和双手为自己开辟了反哺乡村的天空,搭建了生命的舞台。他是个执着严谨的学者,但在生活上却非常随意,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办公室,放满了书籍和各种资料,除了办公桌和一件双人沙发,几乎转不开身。有时工作得太累太晚了,来不及回到城里的家中,他就在沙发上窝一宿,还觉得美美的,很正常。


  何教授的那辆代步车外表很普通,但车上的东西却很特别。车后座和后备厢常被杂物填得满满当当:塑料桶、水勺、肥料、锄头、铁锨、镐、运动鞋、工作服和太阳帽。他经常开车到田地里做试验,熟练地用铁锨取土样、用小刀取梨树干腐病样本以便带回实验室做分析,同时还用水桶调土壤修复剂给病树灌根、给试验果树挂标签……小轿车好像乡村医生的药箱,各种小工具像变戏法儿一样取之不尽。


  2024年9月22日,秋分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北京市主会场活动在怀柔区北房镇大周各庄举行。何裕建教授受邀作为市民代表在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上发言。他说“从古到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广大农民朋友美好的期盼。我作为在怀柔的科技工作者,看到怀柔乡亲们今年又取得了丰收,也深切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何教授介绍,由于近年来怀柔区政府和农户对农业新技术越来越关注,2024年怀柔区桥梓镇小麦试验田亩产达673公斤,创怀柔小麦30年来单产最高纪录。各乡镇的蔬菜、瓜果、玉米等作物也都长势喜人,获得丰收。农业科技也有突破。国科大团队在怀柔怀北镇和北房镇分别进行的红肖梨、板栗、西兰花、玉米和花生、地瓜等的增产提质、降低农残、恢复原有风味的田间试验全部获得成功。


  何裕建希望全国各地乡村的种植退化、增产提质难题等都可以依托国科大在怀柔科学城“科学田园”集中进行研究和解决,再为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增产提质、恢复原有风味服务。他为团队确定了目标:立足怀柔科学城“科学田园”,形成怀柔农业科技标准,服务北京郊区、引领全国,为全国乡村振兴包括一带一路,贡献科技力量。


  何教授的发言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反响。农民视土地为生命,他带领着博士团队在这片土地上开出了绚烂的科技之花。


  墙里开花墙外也香。自2013年以来,何教授的土壤生态重构团队的研究范围以怀柔为中心,已辐射至全国20来个省市,分别在北京、内蒙、新疆、云南、贵州、海南、东北、湖南、福建等地进行了基于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的各种地方特色农作物(粮食、瓜果蔬茶、中草药等)田间试验,均效果显著。他在不同地区田间试验点进行了不同农作物和果蔬的试验,各种果蔬的常见病害和虫害均可得到有效控制,产量、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最重要的是,农残下降了,果蔬的本原风味和口感回来了。


  2024年,在贵州省毕节、修文和遵义等地的红缨子高梁的增产提质试验成果明显,普遍增产20%以上,某些地块增产高达1倍,品质大大提升;在东北北大荒的大豆、水稻的试验,也效果明显。大豆的两种试验方案,分别增产10%、20%以上;在海南,黄化槟榔防治试验,也取得了成功;海南甘蔗的种植试验,与2013年试验效果一样,亩产可达7吨以上,比对照地的亩产高3吨以上。


  2023-2024年,在新疆、内蒙古的沙漠和盐碱地生态修复效果显著。新疆库尔勒香梨的各种病害的生物防治试验,100%恢复了正常;对内蒙克什克腾旗退化牧场和沙化草原进行生态修复后,草产量增产了5倍!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何教授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双重作用。他从土壤源头解决食品安全的事业任重道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来源:【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