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植物杀手”之称的薇甘菊被发现正在入侵云南腾冲。当地林业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铲除,防止其进一步蔓延。
这种繁殖力超强的外来入侵物种,种子数量多、传播速度快,能迅速覆盖大片区域,同时在生长中会通过缠绕和覆盖其他植物,来抢夺阳光和养分,导致其他植物死亡,从而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影响本地生态平衡。
薇甘菊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对本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严重影响。
关于外来物种入侵
这些知识你都知道吗?
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某些物种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从原产地进入新的生态环境,并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迅速繁殖扩散,对当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红火蚁 李婷 马芳芳 摄
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有什么区别?
外来物种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无天然分布,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传入的物种,包括该物种所有可能存活和繁殖的部分。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传入定殖并对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带来威胁或者危害,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入侵会带来哪些危害?
破坏生态平衡: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危害农业生产:一些外来物种是农业害虫,会啃食农作物,传播疾病,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威胁人类健康:一些外来物种携带病原体,会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造成经济损失:外来物种入侵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包括防治费用、农业生产损失、生态修复费用等。
海关关员清点查获的巨人巨蜣螂 昆明海关供图
外来物种一般通过什么方式进入?
自然进入: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飞禽、走兽、昆虫的传带,动物、昆虫、植物种子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
有意引进:出于观赏、药用、饲料、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等目的引进。由于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在引进之后成为有害物种,如福寿螺、水葫芦等。
无意引进:随着进出口贸易运输或入境旅客无意间引入,如松材线虫随进口设备的木质包装带入。入境旅客携带的水果、肉类等,也可能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海关关员对入境种苗进行检疫查验
如何有效治理和阻止外来物种扩散蔓延?
外来入侵植物的治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其苗期、开花期或结实期等生长关键时期,采取人工拔除、机械铲除、喷施绿色药剂、释放生物天敌等措施。
外来入侵病虫害的治理:应当采取选用抗病虫品种、种苗预处理、物理清除、化学灭除、生物防治等措施,有效阻止病虫害扩散蔓延。
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治理:应当采取针对性捕捞等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危害。
工作人员对绿化带内出现的红火蚁进行全面消杀
社会公众如何防范外来入侵物种?
一、不要携带、寄递禁止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和其他检疫物进境。
二、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要主动申报。
三、不要随意引进、养殖、种植外来物种。
四、不要随意从网络上购买国外宠物、花草等动植物及其产品。
五、不要随意丢弃外来物种。不要随意放生,避免好心办坏事。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区域
有效防控农业外来物种入侵
事关国家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为什么云南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较为严重?
一、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高原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多样的气候环境,为不同生境需求的动植物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同时也让外来入侵生物更容易找到适合的生存环境和与原生地相似的生存条件。
云南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环境多样 记者 王毅 摄
二、云南地处中国西南,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4060公里,涵盖从热带到寒带各种生态系统类型,这也为外来入侵生物进入云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云南对外交流和进出口贸易历史悠久,边境地区人类活动频繁,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将外来入侵生物带入境内的机会大为增多。
云南有哪些外来入侵物种?
云南省部分外来入侵植物 云南大学 供图
在《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中,收录了境内发现的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类群的外来入侵物种441种4变种(植物321种4变种、动物120种)。其中:
Ⅰ级恶性入侵类有33种(植物31种,动物2种)
如:紫茎泽兰、飞机草、微甘菊、肿柄菊、凤眼蓝(水葫芦)、褐云玛瑙螺、小管福寿螺。
Ⅱ级严重入侵类有82种(植物42种,动物40种)
如:仙人掌、巴西含羞草、野茼蒿、美洲大蠊(蟑螂)、草地贪夜蛾、红火蚁、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大银鱼、牛蛙、红耳龟。
Ⅲ级局部入侵类有99种2变种(植物48种2变种,动物51种)
如:山扁豆、牛茄子、北美车前、象草、双穗雀稗、马铃薯块茎蛾、米扁虫、莫桑比克罗非鱼、大锷龟。
Ⅳ级一般入侵类有68种(植物57种,动物11种)
如:波斯菊、大麻、紫茉莉、西番莲、苦苣菜、万寿菊、咖啡豆象。
Ⅴ级有待观察类有159种2变种(植物143种2变种,动物16种)
如:荞麦、合欢草、凤仙花、蓝桉、灰喜鹊、麝鼠。
近年来
云南不断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监测与评估
全力保障生物和生态环境安全
积极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省农业农村厅牵头8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方案》,针对我省农田、森林草原湿地、城乡绿化带、交通沿线、主要入境口岸等5类生境开展外来物种发生危害情况调查,为进一步加强完善我省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外来有害物种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管护人员在滇池沿岸对福寿螺进行常态化防控
组建了“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办公室”和“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专家组”,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云南省植保学会两家单位、39位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作为技术力量。先后组织12期技术培训班,选派专家奔赴省内16个州(市)100多个县(市、区),开展田间实操授课76场次,累计培训省、州(市)、县(市、区)3级工作人员4600余人。
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红火蚁防治 李婷 马芳芳 摄
截至2024年4月,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所有乡镇的普查工作,已做到全覆盖,共上报踏查线路88647条,设置标准样地调查10801个,其中入侵病虫4230个,入侵植物5175个,入侵水生动物1396个,结合重点调查,采集、制作标本100余份;面上普查共普查到农业外来入侵物种353种,其中外来入侵植物275种,外来入侵病害31种,外来入侵害虫41种,外来入侵水生动物7种。
研究团队在野外进行外来入侵物种调查 云南大学供图
持续抓好外来入侵物种的科学防控
针对我省发生危害较为严重的薇甘菊等外来入侵物种,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滇西重点州(市)在疫区国道、公路等沿线建立了20多条防控阻截带,在德宏、保山、临沧、怒江、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大理等9个州(市)的37个县(市、区)布设监测点596个。
开展薇甘菊防控技术交流和现场灭除活动
针对目前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薇甘菊,研究了薇甘菊铲除后转化为有机肥技术2项;开展化学防治技术研究,研发出4个配方和应用技术;开展生物替代技术研究,筛选出红薯、鱼腥草和白花蛇舌草等替代物种5种,获技术专利申请5项;制定了薇甘菊调查技术规程、农地防治技术规程、氟草烟与莠灭净混用防止薇甘菊的等6种办法,入侵性杂草薇甘菊扩散的应急防控技术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科普宣传
充分利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科普日”等时间节点,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多种平台,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林生物生态安全普法和科普宣传,持续开展国门生物安全普法宣传活动,发布病虫发生权威解读和防控工作进展信息,推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
外来入侵物种科普宣传
联合省级有关部门,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等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不断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下一步,云南将针对我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和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落实防控责任。加强国门安全生物监测,对检疫性实蝇、外来入侵杂草及林木病虫等外来有害生物开展风险监测及评估,与周边国家深化协作联动机制,健全预警预报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我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坚决筑牢祖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
海关关员向出入境旅客宣传国门生物安全知识 昆明海关供图
二、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科技水平,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技术支撑单位的专业优势,响应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目标,持续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及治理、生物生态安全风险评估等领域提供科技支撑。
策划:李洁
编辑:胡津滔
综合整理自云南网、春城晚报、“微观三农”微信公众号、“海洋与渔业杂志”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网、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光明网、科技日报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