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免费“专家号”!厦门有个“植物急诊室”
发布日期:2025-04-15

1.jpg

植物医生现场给植物看病。

2.jpg

植物医生樊改丽“扫网捕虫”。

3.jpg

近日,家住同安区的陈女士轻点手机屏幕,将自家玫瑰花的病变叶片照片上传至“厦门绿化”微信公众号。当天,一份详尽的植物诊断报告推送至她的手机。据介绍,厦门市绿化中心自今年植树节启动“植物医生”免费线上诊疗以来,已有几十位网友线上为植物问诊。

  在网上为市民解答植物问题,仅是植物医生服务的一个缩影。他们还深入社区、单位、学校讲解植物养护知识。2024年以来,“植物医生”团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7000多小时。

  现场出诊

  植物也要“望闻问切”

  有时取样带回实验室化验

  “过去市民要抱着花盆来中心求助,现在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专业指导。”厦门市绿化中心樊改丽博士说,工作人员收到信息,最晚在3个工作日内给出解决方案。若是发现疑难病例,会组织专家会诊,形成防治方案,惠及更多市民。

  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线上解决。近日,记者跟随樊改丽一起去给某单位停车场内的盆架木“看病”。来到现场,樊改丽按诊疗流程给植物来了一番“望闻问切”。“望”:樊改丽先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及生长情况,查看是否有影响植物生长的生物因素及非生物因素;“问”:她与养护人员交流,询问植株日常养护情况。接着,她拿着剪刀、小铲子,依次敲打树干、树根,检查根部土壤,并闻了根部。一番“闻”“切”操作下来,她发现树的根部没有问题,叶片上有星星点点的虫瘿(叶片上的小疙瘩)。她说,那是木虱将卵产在叶肉表皮下,孵化成幼虫后又继续在叶内取食,时间长了,会使树叶变黄、扭曲畸形,最后枯萎掉叶,严重时还可导致树木死亡。最后,樊改丽给出了具体的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养护管理方面的建议。

  樊改丽说,有时她会根据需要,把取样的标本带回实验室化验,把附着的病菌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病原菌培养及相应的药剂筛选实验,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指导。

  跨界协作

  昆虫学家携手IT工程师

  专业互补构建健康生态网

  植物医生从哪里来?“除了厦门市绿化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来自福建农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专家,他们是一群跨界守护者,有昆虫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园艺师,甚至IT工程师,推动构建昆虫AI识别系统。”厦门市绿化中心副主任洪跃龙说。

  比如去年处理棕榈科植物虫害时,昆虫组同事通过触角形态锁定了一种甲虫,园艺组则发现它会啃食叶片导致落叶,大家一起配合除虫和修剪。植物医生像拼图一样互补,目标不仅是治病,更是构建更健康的城市生态网络。

  除了病虫害防治外,市民碰到的种植难题如西晒的阳台适合种什么植物?家里种植的柠檬如何增加产量,甚至阳台的微景观打造,都可以在线上问诊。“我们将不断完善‘植物医生’线上义诊服务平台的功能,吸纳更多园林从业者为市民服务。”洪跃龙说。

  专访

  每株病弱植物背后

  都是一个小生态系统

  吴珑是芙蓉生物研究院(厦门)的科研人员,也是植物医生和志愿者。他本来是研究昆虫分类的,在实验室里观察微观世界时,发现许多昆虫与植物的关系就像一场无声的战争——比如蚜虫如何摧毁一片叶子,或授粉昆虫如何拯救一株花。后来看到市民的绿植因病虫害受损,他觉得必须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他说:“当植物医生是科研与生活的连接点,既能守护绿色家园,也能让市民更理解自然规律。”

  植物诊所上线后,吴珑通过线上平台快速接收照片,远程观察植物状态,初步判断问题;遇到复杂情况会预约现场诊断,比如用体视镜和团队自己研发的昆虫AI识别模型辅助鉴定昆虫标本,或者饲养昆虫进行虫害的预测预报。

  做植物医生最大的感受是“敬畏”。他说,每一株病弱的植物背后都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可能涉及土壤微生物、昆虫、气候甚至人类活动。有位老人为小区的古榕树咨询了4次,最终古榕树恢复生机,老人激动地说:“它是我爷爷种下的。”那一刻,他意识到植物医生不仅是治树,更是在守护人与自然的记忆纽带。

(文/厦门晚报记者 朱惠嫣 图/厦门晚报记者 刘东华)



来源:【厦门日报】